
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(2008)优秀论文评选揭晓
2008/12/28 9:57:59
一等奖:
《参与热情的高涨 自主意识的张扬——上海青年自组织研究报告》,作者:黄洪基、陈宁、陆烨、邓蕾(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)
《1978~2008:我国青年劳动权益实现状况与区域差异研究》,作者:张华(山东青少年研究所)
《远离辉煌的繁荣: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》,作者:姚建龙(华东政法大学)
《社会转型与中国共青团组织的创新发展》,作者:江洪(辽宁青少年研究所)
《再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“长波”现象》,作者:杨雄(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)
《改革开放30年青年工作的发展过程与趋势》,作者:田杰(深圳青年学院)
《改革开放30年:中国青少年人口发展历程及其趋势》,作者:侯佳伟(中央财经大学)、陈卫(中国人民大学)
《感悟生命的特质 提升文化品位——对中国青年休闲文化的观察与思考》,作者:常冠群、韩雪梅(吉林省团校)
《流动儿童:新法背景下的不公如何救济》,作者:韩世强(浙江纺织服装学院)
《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思想观念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总体趋势》,作者:佘双好、李顺彦(武汉大学)
二等奖:
《改革开放30年与当代江苏青年发展研究》,作者:练月琴、张国梁、周永中、张超、张晓卫(共青团江苏省委)
《青年自组织与青少年工作预警机制》,作者:曾锦华(广东青少年研究中心)
《机遇与挑战:新时期青年创业的观察与思考——以创业经济学为视野》,作者:张永奇、程明武、周宝玲、许娜(河南青少年研究所)
《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认同的发展演进》,作者:杨建义(福建师范大学)
《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年政治参与历程和思考》,作者:曹彦鹏(河南省团校)
《风雨兼程三十年—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》,作者:汪慧(浙江省团校)
《改革开放30年与青少年发展政策》,作者:余雅风(北京师范大学)
《改革开放进程中未成年人犯罪态势研究》,作者:吴法(济南青少年研究所)
《北大荒新一代民生感受和发展需求》,作者:宋国力、曾晓宇(黑龙江青少年研究所)
《回顾 反思 展望——中国青年研究学科化进程30年》,作者:高中建、闫立超(河南师范大学)
三等奖:
《<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——成长与下一代>及对我国共青团服务青年工作的启示》,作者:吴庆(中国青年政治学院)
《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变迁》,作者:郭开元(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)
《单向的接轨——改革开放30年与当代青年流行文化发展浅议》,作者:刘宏森(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)
《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大学生政治观研究进展及评价》,作者:肖永梅(武警成都指挥学院)、戴钢书(电子科技大学)
《回顾网络对中国青年的影响》,作者:钱晓烨(杭州市团校)
《改革开放30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》,作者:张波、胡美如(浙江省团校)
《改革开放:中国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探索与前瞻》,作者:尹正伟、李忆红、陈玲(辽宁青少年研究所)
《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》,作者:袁潇(南京邮电大学)、风笑天(南京大学)
《志愿服务:有品质的生活——改革开放与杭州志愿服务的发展》,作者:钱永祥、谷云峰(杭州市团校)
《激情点燃梦想 参与促进民主——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年政治参与解析》,作者:张艳(杭州市团校)
《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——以共青团组织参与江西新农村建设为案例》,作者:郭跃(江西财经职业学院)
《凝眸改革开放30年与辽宁青工群体新的诉求走向——对新时期国企共青团工作重点的宏观思考》,作者:李薇莉、李忆红、胡伟利(辽宁青少年研究所)
《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系统构建企业共青团组织“资源价值理论”》,作者:宁龙(胜利石油管理局团委)
《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青年自组织》,作者:周国文(北京林业大学)
《结构力量与身份认同:农民工中的青年技工》,作者:华正新(华东师范大学)
优秀奖:
《解放思想史 青春振兴路——改革开放30年吉林共青团回眸》,作者:董博(共青团吉林省委)
《生态道德教育:21世纪青少年德育的新课题》,作者:王淑玉(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)
《关于“手机建团”的思考》,作者:葛晓鹏(共青团攀枝花市委)
《以少年儿童为导向的少先队工作发展与创新思考》,作者:张云丹(重庆市渝中区六店子小学)
《基于网络媒介视角的青年自组织发展研究》,作者:宋马林、杨杰、杨烨军、李鑫(安徽财经大学)、葛宏艳(安徽环境科学研究院)、张慧颖(山西财经大学)
《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可持续发展》,作者:张冬梅(上海海事大学)
《改革开放30年青少年事务管理内容创新研究》,作者:王莉萍、石森(北京青年政治学院)
《我国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》,作者:李家普、王雪燕、程国山(鲁东大学)
《改革开放3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现状与展望》,作者:王道阳、高洪波、姚本先(安徽师范大学)
《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变迁与整合》,作者:曾燕波(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)
《改革开放30年背景下的青年集体主义价值观发展研究》,作者:曾嘉坤(北京大学)
《制定心理健康的可操作标准 突破青少年发展的心理瓶颈》,作者:黄怀宁(广东医学院附属东莞厚街医院)
《浅析目前我国青年自组织的几种主要形态》,作者:荣德昱(杭州市团校)
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嬗变》,作者:张晓杰(河南省团校)
《网络建设与共青团工作创新》,作者:程明武、冯平(河南青少年研究所)
《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青少年游戏活动的发展变化——从手工玩具到高科技电子游戏》,作者:丁小文(浙江省团校)
《中国流动少年儿童融入城市教育问题研究》,作者:崔学华(河南社会科学院)
《港澳回归后穗港澳大学生“国家民族观念”比较研究》,作者:夏泉、章琰(广州暨南大学)
《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省大学生思想观念发展状况调查报告》,作者:刘丙元(山东青少年研究所)
《青年农民工消费认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联性分析》,作者:张向东(河南师范大学)
《改革开放30年文化市场的发展及对青少年的影响》,作者:周宝玲(河南青少年研究所)
《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的历史考察》,作者:李勃(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)
《活动 项目 事业——从学雷锋到志愿服务看共青团事业的发展》,作者:胡献忠(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)
《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报告——基于六城市的抽样调查》,作者:方奕(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)、代祺(西南交通大学)
《新形势下长宁区“两新”团建工作现状与对策》,作者:共青团上海市长宁区委